Search

很習慣一個人工作的我,要不在腦袋裡推想下一步要做的事?要不就是想著下一次貼文要寫什麼?
<...

  • Share this:

很習慣一個人工作的我,要不在腦袋裡推想下一步要做的事?要不就是想著下一次貼文要寫什麼?

在這種專心的時刻,很怕人來打擾。

但倒也不是怕被打亂思緒,畢竟小時候我家到處都有書,甚至連馬桶上都有(引起我阿嬤大怒,說我們把"孔子公讀到廁所裡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往往能在到達不同的地點時,抄起不同的書就能接著上次的進度往下念。

所以,思考過程中被打斷一次兩次,對我來說不會構成問題。

所以對我造成的問題是 : 會嚇到我。

他們每次都會忽然出現在門口,然後中氣十足的喊一聲 : 「大哥!!!」

等我抖了一下後,才聽到下一句 : 「今天午餐吃什麼(之類的.....)」,當時我已然褲底一包了......

我相信他們不是惡意,他們只想知道今天我會弄什麼特別的菜式。

----------------------------

但這件事也並非總是在我身上發生,風水還是會輪流轉的。

例如,我走路沒聲音這件事。

前幾天,我上去二樓的儲物室找調味料。上去後,一個同事正背對著我在裡面找包材;我也沒多說什麼,就是各自找各自的,哪知道幾秒後就聽到背後傳來尖叫聲。

「啊啊啊啊啊!!!!! 大哥!你走路怎麼都沒聲音!! 以後你不准再走路沒聲音的嚇人了!!!!!」

嗯..................其實我走路或走樓梯還是有聲音的啦。

但就是輕微的"啪啪聲",而不似很多人走樓梯的時候都會"碰碰聲"的往上登階。

這個情況,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尤其當你越累的時候,就會越用力踩樓梯,我不知道他們這樣是會覺得有發洩到?還是可以用這樣走樓梯的方式來幫自己提神?又或是只是想單純的一口氣快速把這件事做完?

事實上,這樣對膝蓋是一種負擔,甚至是傷害。

-------------------------------

說回我"走樓梯沒聲音"這件事,技術上來說,我是故意的;但我不是故意要嚇人,而是故意放輕步伐。

去年4月15號,我貼過一篇貼文如下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367966440093203

這裡面有提到膝蓋的結構(附照片),內文也提到"大小腿骨的中間就是許多的軟骨來當作緩衝,旁邊就是韌帶包覆著,以確保走一走不會散架。這樣的結構其實很脆弱,而血管不多的軟骨,更是脆弱到損傷後無法自己修復(因為人體的修復,只能靠血液帶來養分與帶走廢物)"

所以,當你選擇很用力的登階梯時,其實會增加軟骨的負擔,甚至會造成軟骨的損害;而軟骨一旦受傷,基本上就不會再生了,惡化後就會造成疼痛、痠軟無力的持續一輩子.....

事實上,在你膝蓋功能正常時,你蹦蹦蹦的走樓梯,因為膝蓋軟骨有發揮吸壓、穩定的功能,所以你完全不會有任何感受。

而人,就是這樣!

總是不會珍惜那些平日讓你習慣到無感的人事物與健康,總是要失去了才知道當初有它們是重要且寶貴的事。

等到哪一天,軟骨磨損、膝蓋退化後,你每登一步階,甚至每走一步路都酸痛,甚至無力時,你就會知道那些平常可以輕易做到的事,其實才是最珍貴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談你失去的健康與便利,來談談你得到的吧。

#你將會得到痛苦

根據2017年的統計,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天步行的步數是5000步(香港人是6880),如果你的膝蓋出了問題,那這就是你每天會感到疼痛痠軟的數次。

當然,如果你的膝蓋出問題,你就不會走這麼多路,因為你不舒服;然後在減少步行數的情況下,肌肉會慢慢退化、心肺功能會慢慢減弱,然後代謝就會變差,等著你的就是其他代謝疾病或慢性病.......

-------------------------------

話再說回來。

我使用緩步登階的方式有甚麼好處?

這可以減低膝蓋的壓力跟衝擊是無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樓梯走得慢,膝蓋附近的肌肉就要做比較多的"功"(work,也叫機械功,物理學中表示力對位移的累積的物理量)

所以我就要用比較多的能量來完成這件事,這會連帶讓我有一點喘,然後腳跟臀部都有一點酸。

這意外著,我能對我的心肺功能、膝蓋肌肉、臀部肌肉還有核心肌肉都進行一些些訓練。

一些些?

真的是一些些~但,日積月累起來,會減緩肌肉退化流失,並讓它進步一點;而我的重點也不再這件事能訓練多少肌肉,所以我不會跟你說這樣會有多少提臀、瘦屁股、瘦大腿的效果(但真的會有啦)

我要說的,其實就一項 : 它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與傷害。
.
.
.
#你以為你省了走樓梯的時間
#但其實損失更多健康生活的時間
#輕輕落足緩緩爬升

#期末考結束放寒假了
#回到一個禮拜休兩天的快樂時光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Tags:

About author
網路指耕超過十年,直到這幾年我才意識到這種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的模式似乎勉強可以跟"業餘作家"沾的上邊了。 回想過去參加作文比賽、小說比賽、全國論文比賽的名次,其實只是一種表現與證明......證明自己能做些什麼。 但現在回頭再看,寫作不只是一種宣洩與表達,在反求諸己時也是一種反思跟淬鍊。 只是願意花時間看長文章、動腦筋的人正在式微,但我仍相信在這個資訊傳播方便到氾濫的網路世界,還是有人願意用耐心看、用心想。 於是我總是想找地方統一收放這些文章,一來證明自己做過些什麼,二來也是自娛娛人,三來也在天涯中覓知音。 分享自己寫作的樂趣,才是一切的開端。
思考、寫作是種宣洩,求的是理性討論與共鳴。 我不是帥哥或網紅,文章也
View all posts